查看原文
其他

《教练父母》第二章孩子教育常见的六大误区第二节

包艺桦 悦爸探校育娃
2024-11-26

点击上方绿标即可听书

方便、简单,随时随地听!

◆◆◆◆


误区二: 全家以孩子为中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我问很多为人父母者,对于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父母都会说是“孩子”一切围着孩子转。今天我们一个家庭往往只有一个小孩,六个大人面对一个孩子,我们往往认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可见,我们对孩子有多么重视,多么爱。


重视孩子有错吗? 当然没错,可如果我们的重视偏离了方向,违背了规律,得到了不想要的结果,我们的这份重视还有意义吗?


中国儒家文化讲五伦关系,其顺序是夫妇、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由此可见,在一个家庭中,第一位是夫妻关系。在家族系统排列中讲到,一个家庭一定要遵循的三大关系是归属、平衡及秩序所谓的秩序就是大小有序,长幼有序。众所周知,社会的最小单位是家庭,而一个家庭的建立,首先是夫妻关系的建立,当我们确定了夫妻关系之后,这个家庭才算是成立了。然是我们的小宝贝出生了,小宝贝的出生意味着我们不仅仅是夫与妻了,我们还是父亲与母亲,接着,我们要面对我们的宝贝,这就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即亲子关系。无论是从时间的先后还是价值的重要性来看,夫妻关系都是第一位的,之后是父母关系,最后才是亲子关系。换言之,我们只有先把夫妻关系处理好了,我们才有机会处理好我们做为父亲和母亲的关系,然后亲子关系就会水到渠成。


当这种关系被破坏时,孩子就会变得易躁、易抱怨,自我中心。具体呈现的行为会是: 第一、挑剔父母;第二、带有保留和批判地接受父母,认为自己凌驾于父母之上; 第三、向父母提出各种要求。回头看看已是成人的我们,有多少人不都有这三种表现吗? 如有人生活在城市里,生活过得很好,可父母是节俭惯了的,当父母在小区里捡些瓶子、纸箱去卖时,便时时指责自己的父母,认为丢人了,却不能带着爱去接受。有人对父母说话没有好声调,或对自己的父母就愿意付出一些,对自己爱人的父母却有种种不满,或不愿意付出,总认为自己做得对,父母做得不对。或者认为父母应该为自己付出一些,总觉得父母对兄弟姐妹好,给自己的少,应该给自己带孩子等等。明天,你希望你的孩子也这样对你吗? 我想答案肯定是不想。可在今天的很多家庭中,往往并不遵守家庭中的长幼、大小秩序,这个结果也会必然出现。在日常行为中,我们就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貌。


吃饭时,往往长者(爷爷奶奶、父母) 还未动筷,孩子就已经先吃开了。父母与孩子各有所需,不能同时满足时,往往是先满足孩子的需求。出差在外,回家买礼物,其他人(父母、爱人) 都可以没有,但孩子一定会有的。表达爱的语言时,对孩子最不吝啬,对其他人却很难开口....


甚至有的家长会说: 如果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不和他(她) 过了....我做得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孩子....当生活中这类的事情、语言出现时,都是在证明我们把孩子当做了重点,放在了第一位。可孩子本身却没有这个资格和权利,每一个孩子在潜意识深层都明白这点。可在意识层面却不清楚,于是孩子就会以各种我们不希望的方式来呈现,达到破坏的的。


有位母亲因为8岁的女儿很自我中心,脾气暴躁,不懂礼貌等问题来找我,述说中,她认为自己很不幸福,和婆婆长年住在一起,却得不到丈夫的认可,女儿也对她很不满,在学校是个天使,回到家就是个小魔鬼,稍不如意,就大吵大闹...她认为自已心力憔悴。我请她参加我组织的家庭系统排列工作坊。我在这个工作坊中详细的讲解了家庭中的序位关系。她听后很有启发。晚上给我打电话。“包老师,真得是太谢谢你了。我今天回家按你所说的去做,家庭关系一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回家后,到了晚饭时间,我坚持等我婆婆上桌才开始吃饭,我女儿居然没吭气。我婆婆落座后,以前夹菜我要么是先给女儿,要么是先给自己,而今天我把第一筷子菜先夹给了婆婆,第二筷子夹给了我爱人,第三筷子给我自己,最后给我女儿。我女儿还是一声没吭,我们一家吃饭安安静静地。饭后,我要洗碗,以前我不愿洗,觉得自己工作了一天,很累,婆婆在家没事就应该她洗,为此我婆婆没少在我老公面前抱怨。今天可好,我要洗,我婆婆却抢着洗,还说‘你工作了一天,去休息一回吧’。我坐在电视机前,老公把摇控器主动给我,说‘你挑你喜欢的台吧’,这可是结婚后12年头一遭呀。”我为这位母亲的智慧而高兴。


我们一定要清晰地明白,在一个家庭中,千万不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孩子要在孩子的位置,父母要在父母的位置,夫妻做好夫妻,这个家庭的关系才是顺的。家庭中的爱才容易流动起来。所以,爱孩子最好的方式就是爱他(她)的父亲或母亲。




误区三: 爱是“你好,我才好” ? 爱是“满足你的所有物质要求”


什么是爱呢? 有的人认为爱是欣赏,有的人认为爱是付出,有的人认为爱是相濡以沫,有的人认为爱是琴瑟和谐,有的人把爱分为有条件的爱和无条件的爱,家族系统排列把爱分为迷失的爱和觉悟的爱。我把迷失的爱称为相濡以沫的爱,把觉悟的爱称为琴瑟和谐的爱。在我接触的各类人群中,大部分人都陷入相濡以沫的爱之中不能自拔,包括我自己,都会时不时陷进去,好在自己觉察地快,能快速回来而己。为什么我会把相濡以沫的爱称为迷失的爱? 为什么迷失的爱对我们的生活并不能起到有效的作用呢? 


我们先来简单了解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来历。典故是庄子举了一个例子: 有两个相隔很近的池塘,里面都有很多鱼,时间久了,A地塘中的一条鱼和B池塘中的一条鱼相爱了,两条鱼爱得很深。有一年,所有的鱼得到消息,这两个池塘里的水很快就要干涸,趁着现在有水,快快到江河里去吧。其他鱼得到消息都走了,只有这两条鱼不愿意离开。他们害怕到了那么大的江湖中,彼此找不到对方。直到池塘里的水干涸了,两条鱼最后奋力一跃,跳到了岸上,彼此用自己的睡液滋养对方,最终死去。


庄子因此感慨“于其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古今中外,当先哲们描述一段美好的感情时,往往不是用相濡以沫,而是用另一个词,即“琴瑟和谐”。《诗经》中说“妻子好合,如鼓瑟琴”;黎巴嫩的先哲纪伯伦在他的《先知》中对婚姻的描述是婚姻如一把琴,每个琴弦都是相互独立的,当需要的,可以彼此配合,演奏出世上最美的音乐。相濡以沫,更多的是份纠缠,而琴瑟和谐则体现了彼此独立,又互相支持。


曾经有位母亲来找我咨询,在她的言谈中,她今天之所以活着,完全是为了孩子。孩子好,她就好,孩子不好,她就不好。我发现凡是这样的母亲,她本人是很无力的,是祥林嫂的典型体现,这类母亲的孩子也往往体现出两种极端的行为:要么很易怒易躁,动不动离家出走,要死要活,要么很无力,无主见,人云亦云。其内在本质都是一样的,就是母亲无力,孩子也同样很无力。我问这位母亲:“如果有一天你的孩子离开了这个世界,你会怎么办?”这位母亲居然不假思索地张口就道:“那我也不活了!”我回馈她:“对不起,那请你离开吧,我不给一个影子做咨询,我只给一个独立的人做咨询。”我的拒绝令她有所觉察,我们开始进入深入地沟通。现在这位母亲活得轻松自如多了,她的孩子也得到了解放。这种爱表面上爱得多么深刻,实际上却是一份纠缠地、迷失的爱,让彼此不能独立,不能解放,孩子怎么会有力量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呢?


很多父母对我说: “包老师,你说要爱孩子,可我们真得很爱他呀。家里所有的好吃的,好喝的,我们都是先给他,他想要的东西只要我能办到,我们都尽量满足,怎么能说不爱他呢? ”我当然承认每对父母都是非常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我们却忘了爱与爱的方式同样重要。在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有类似的语言:你学习这么差,我的脸都丢尽了。你这次考得好,我真高兴。我做了这么多,还不都是为了你。你如果不好,我怎么可能会好....


当我们每天都在自然而然地重复着这些语言时,我们的爱就已经纠缠不清了。我们就不太容易再做到彼此独立又彼此支持,可我们却想要孩子独立自主,想要孩子为自己负责任,想要孩子真正的快乐幸福,这又怎么可能呢?如果我们真的爱孩子,那就一定要学会让我们彼此独立,用觉悟的爱来爱孩子,而不是用迷失的爱。


当我们把孩子的生存与生理需求当成第一位时,往往会陷入迷失的爱。我们会误以为我们对孩子的爱是仅仅用这些物质的东西来体现的,孩子会因为接受到这些物质而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而事实却不然。否则就不会有很多的孩子说: “父母不爱我。”


在我们的训练营中,有过这样一个12岁的女孩。12岁了,她还不会系鞋带,12岁了,她居然不知道鸡蛋是要剥了皮才能吃得,在家都是妈妈剥好了给她吃。记得她母亲送她来训练营时,问得很仔细,一日三餐吃什么?晚上宿舍是怎么安排的? 有没有人给孩子梳头? 有没有人提醒孩子要喝水? 等等问了很多细支末解的问题。我最后忍不住问她,你送孩子来的初忠是什么?这位母亲说: “孩子太自我为中心了,我无论为她做什么,她都觉得是应该的,不爱学习,遇到一点困难就想逃避....


为什么我们用物质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爱,孩子却接受不到呢? 为什么这是迷失的爱呢? 第一、因为当我们用物质的方式来表达时,往往给彼此建立了一个强大的链接爱是用这些物质化的东西来呈现的,有这些东西才有爱,没有这些东西就没有爱,于是爱就被条件化了。你给我买阿迪达斯就是爱我,你把成绩考好才是爱我......爱在无形中就已经失去了爱,孩子当然接收不到,并迷失在各种物质的条件之中; 


第二、根据人本心理学的代表人物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来看,人的需求从下往上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马斯洛认为,人类一般都是在实现其下层需求后,就自然要更上一层。我们为人父母者,如果是出生70年代左右及之的,因为自己小的时候吃不饱,常常处在恐慌、担心之中,因此当父母满足我们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时,我们就已经很满足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可储存在我们记忆深处的这份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却并没有消失。当发展到今天这样物质化富足,而社会安全感却不断下降的时代,我们一方面会仍误以为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是第一位的,同时社会安全感的不断下降、只有一个孩子,输不起的想法更激发了我们潜在的不安全感。与此同时,今天的孩子们即便不是口含金勺而生,但基本上都是满足了其基本的衣食住行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中的人身安全和健康保证也基本都能保证。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他们更多的是要满足上三层的需求,即: 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


当我们为人父母者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孩子的生理和安全需求,而孩子却不需要时,就像我们把一台286的电脑当作宝贝硬要送给一个人,如果这个人是你。你会收这份礼物吗? 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所以,孩子当然接收收不到我们的爱了。更为重要的是,当我把注意力放在生理和安全需求的满足时,我们往往会间接的的剥夺了孩子上三层需求的权利,从而让孩子与我们更抵触,孩子的自我价值越来越低,行为越来越消极。因此,我们为人父母者,要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孩子情感和归属的需求上,尊重的需求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上。




误区四: 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要一致


这也是我们大多数为人父母者常见的一个误区。难道说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致就好吗?我当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发现很多父母把这个观点当做了上方宝剑,似乎孩子今天有这样那样的一些现象出现,都是因为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致所造成的。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如果一致当然很好,可如果不一致呢? 如果我们把这个观点当作了真理,必须这样,那我们就被欺骗了。


有这样一个案例,似乎显得比较极端,可如果我们好好省视我们的生活,却会发现类似的事情发生在我们每个家庭之中。这个三口之家找到我时,孩子是14岁。据他们所说,家里几乎周周都会发生争执,而几乎周周都是为同一个话题在争执。在这个家庭中,父亲是个很喜欢享受的男主人。因此,他希望每个周未全家一起出去吃饭,而母亲是个很在乎家庭感觉的人,虽然经济上很富裕,可她更希望每个周未一家三口在家做饭吃。平时在外吃饭,周末一家三口边做饭边享受家庭乐趣,岂不是更好?孩子同意外出吃饭。只是孩子吃得很西化,喜欢吃西餐,因此认为周末一家三口外出吃西餐比较好,同时三个人都不同意周末各自单独行动,各吃各的。就为这个事,从孩子懂事起,就一直在为这事发生争吵。或许你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怎么会争吵这么多年?


在生活中,很多家庭矛盾和战争不都是一些细想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的吗? 背后更深刻的心理动因是我们太喜欢认为自己是对的,别人的是错的。我们总想用各种办法证明自己才是正确的。因此我们表面是要求观点一致。说白了我们是想让对方听我们的,证明我们的才是对的,对方的是错的。因此当家长对我说: “就是因为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才导致今天这个结果”时,我会更多的问到她: 你是想让你爱人的观点和你一致呢?还是想让你的观点和你的爱人一致呢?家长们往先是哑然,然后一笑,反省到我们不过是想让对方同意我们的观点而己。结果就是我们常有的经历,一个人在教育孩子时,另一个有不同的观点,最后的结果是从教育孩子到了夫妻双方大吵一架,互相指责其不是,孩子更茫然,也更恐惧,甚至学会了钻父母之间的空子。这是我们所想要的结果吗?当然不是。因此,当我们坚信这个观点时,会在无形中给我们自己制造更多的矛盾与冲突,彼此抱怨、指责,让家庭的爱停滞。让家庭因为坚信这个观点而产生了更多的矛盾。因此,我们一定放下对自己观点的执着,给对方不一致的观点一份尊重,一个空间。


另一方面,我们每个人都知道,一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当中,并不是时时、事事都会随我们的心意而走的。我们每个人都要有很好的适应能力,适应这个千变万化的世界,适应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事、物。如果在今天我们只单独地要让夫妻双方保持一致,给孩子营造一个所谓一致的环境,那孩子从哪去学习如何面对各种不同的环境呢? 而且当我们刻意这样做,甚至因此争吵时,我们会给孩子输入一个错误的信念: 别人应该迁就我,应该为我做好种种准备。而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于是当孩子走向学校时,因为这个信念,往往就会因为不喜欢老师而要求父母给之转班甚至转学; 走向社会,就会频繁的跳槽,这个跳槽不是因为想有更好的追求,而是带着抱怨、不满逃避的跳槽; 走向婚姻,就会轻易离婚、外遇。而这一切,却并不是我们所想要的。


我该如何面对观点不一致呢? 如果我们的观点是一致的,当然很好,如果不一一致,那么我们就要尊重到这份不一致,接受这份不一致,并明确地告诉孩子不一致的地方,让孩子做出选择。比如我和我爱人面对孩子发烧感冒咳嗽等疾病时是否吃药就不一致。我认为孩子的这些症状都是在排毒,因此坚持要用食疗+按摩的方法来调整,而我爱人呢?认为吃药非常重要。当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会告诉我爱人,如果是他负责照顾孩子,他就按他的方法去办。如果要让我来照顾孩子,我就不麻烦他,我按我自己的方法来办。由于生病照顾孩子是件不太好玩的事,所以往往就是由我来照顾,哪怕孩子烧到39度,我依然是用食疗+按摩的方法,当然每次结果也很好,孩子的身体非常健康。到现在,孩子已经五岁了,我就告诉孩子我和他爸爸的观点各是什么,由他自己选择。别看他才五岁,他已经很清楚为自己做选择了,他也很清楚与不同的人在一起时,如何做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我和我爱人也很少会因为教育孩子的观点不一致而发生争吵。很多参加完《教练父母》课程的家长都说: “当我不再相信夫妻双方教育孩子的观点一定要一致时,我发现我们的家庭氛围好了很多,我们的争吵也少了很多。”当我们的观点不一致时,我们完全可以开放心来面对,告诉孩子,也告诉自己,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你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目的来选择如何来做。这样你就给了自己和孩子更多的自由与选择,彼此就放松了。


往期精彩推荐

耶鲁大学校长: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的知识与技能

孩子每一个坏习惯和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有未被满足的需求!

灵性觉醒的时代已经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比游戏更可怕的是,中国孩子根本就没有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

白岩松: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

6个小故事,洞穿人心!

每个人都是语言的「魔法师」,掌握着改变命运的钥匙。

让你瞬间魅力倍增的4种方法

1-14岁孩子的成长密码(请对号入座)

德国强大的真正逻辑是, 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

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心理学家19年追踪—孩子未来成功的关键,到底是什么?

马云:让孩子玩,不然30年后他们将找不到工作!

道德经动画完整版+朗读版, 值得收藏!

成长,就是抛弃曾经的视角,褪去胆怯,鸟瞰不一样的世界

脑洞大开,原来零到十维是这样的

蔡志忠: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事,把它做到极致, 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愿每位父母都来大声朗读《父母觉醒语》,奇迹将发生!



长按关注,让爱传出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悦爸探校育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